印江自治县自2021年实施民族地区基础教育提升行动计划项目以来,落实项目建设要求,开展项目建设工作,全力推动学校质量提升和特色发展。
示范引领,发挥专家作用
印江有省级项目专家3人,市级项目专家6人,县级项目专家12人。根据项目学校建设和专项课题研究需要,组建了学科研修团队、班主任研修团队、跨校研修团队、课题研究指导团队。去年以来,印江充分发挥省市县项目专家和研修团队在决策咨询、示范引领、课堂指导等方面作用,先后组织专家30余人次,对项目学校开展送培送教、专题讲座、课例研修、课题研究培训和引领,促进项目学校教研氛围形成和教学质量提升。
思想引导,提升育人能力
印江在项目学校实行“全员导师制”,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师益友的师生关系,对学生学习,行为习惯、人生理想等方面进行指导。适时开展思想引导、学业辅导、心理疏导、生活引导、生涯指引等,落实“学生人人有导师”“教师人人是导师”“人人都是德育工作者”“人人都是家校沟通协调者和家庭教育指导者”的育人理念。通过实施“全员导师制”,项目学校育人能力得到有效提升,育人功能得到充分发挥,印江中学的“副班主任典型案例”在全省“质量管理与制度建设”培训交流会上作专题发言,并在《项目建设通讯》交流。
强校帮扶,助推学校发展
印江建立城区强校结对帮扶项目学校机制,开展学校帮扶、管理干部帮扶、教师帮扶。各帮扶学校帮助项目学校理清发展思路,列出问题清单,实施精准帮扶,结对帮扶教师真帮实扶,项目学校教师成长迅速,为提升办学质量提供了人才支撑。一年来,印江实验小学组织3次32人次对新寨小学开展送教帮扶活动;印江一小组织4次28人次对兰克小学开展送教帮扶活动;印江三小组织4次30人次对新场小学开展送教帮扶活动;印江六小组织4次37人次对新民小学开展送教帮扶活动。
保障经费,确保有效使用
目前,印江项目学校专项经费已全额拨付到位,有效助推了项目建设。印江中学利用项目经费鼓励教师开展课题研究,助力学校张羽国老师出版专著《中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路径研究》,为教师购书两批次3000余册,拟出版校本教材3部;思源中学以课例研究为载体,大力推动成果转化,利用项目经费出版专著2部;新场小学利用专项经费聘请专业足球教练开展校园足球训练,力争让爱好成为习惯;兰克小学利用专项经费打造阅读空间,购置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和绘本;新民小学利用专项经费打造校园文化,让教室文化体现学段特点,墙体文化体现师生作品;新寨小学利用项目经费聘请专家开展教师培训,及时更新教师教育教学理念,该校杨通文老师获2022年贵州省教学成果一等奖。
突出特色,创建学校品牌
项目学校特色亮点突出,形成特色优势。印江中学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,注重社团建设,投入资金建设“陶艺兴趣小组”等社团26个,“春禾”社团多项研究性学习获国家级成果奖;思源实验中学加强体卫艺工作,促进学生全面发展,常态化开展一年一度艺术节;新寨小学把课堂教学与课题研究有机结合起来,形成“课堂即课题”的教研氛围;新场小学开展“校园足球”运动,让校园充满运动魅力,促进学生形成良好运动习惯,思维导图在教学中的广泛应用,很好的培养学生“学会表达”的核心素养;新民小学的土家剪纸,体现地域文化特色,彰显育人功能;兰克小学推行“儿童早期阅读”,探索全员阅读实践方法,已形成全员阅读氛围。
质量提升,助推项目建设
印江自项目建设实施以来,项目学校办学质量明显提升。印江中学顺利通过“省级示范性二类高中复评”并获2022年铜仁市普通高中教学质量二等奖;思源实验中学参加2022年中考,学生总分平均分位列全县同级同类学校前列;新寨小学的“数学教学走向数学教育”典型案例在全县推广;新场小学、新民小学的学校综合成绩明显提升,多名教师获“教学质量奖”;兰克小学教学常规管理走上规范化道路。
今年,印江民族地区基础教育质量提升行动项目建设工作是攻坚之年、提升之年、总结之年、完善之年,项目建设围绕“强管理、创特色、提质量”的工作目标,实施“管理提升、教学提质、教师提能、课题研究”四项工程,通过调研指导、送培送教、重点推进、强化保障等措施,着力提升项目学校教育教学质量,推进专项课题研究向纵深发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