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当前的位置是:首页 » 新闻中心 » 乡镇动态

木黄镇:700万棒“秋耳”下田

  • 字体
  •    

  •     打印本页    |     关闭本页
“菌棒间隔是十公分,大概是一拳头的距离,横竖都要平直......”眼下正是秋木耳排田摆棒的好时节。今年木黄镇发展的700万棒秋木耳接续下田,进一步拓宽强村富民新路径。



在木黄镇凤仪村,上百亩大坝平整完土地后,被分割成数个网格,“秋耳”下田排棒的场景,与周边的村寨融为一体,构成了一幅乡村美、产业兴,百姓富的乡村振兴实景图。


凤仪大坝作为印江有名的食用菌培育和种植基地,从脱贫攻坚战到实施乡村振兴战略,村里一直将黑木耳作为主导产业,在此期间,这片土地上浇灌和培育出一代又一代的食用菌种植能手,凤仪村黑木耳实验农场主杨艳玲就是其中之一。



  “去年的效益和收成都还可以,今年又种了23万棒,希望有个好收成。”杨艳玲说,以前在基地上是帮人种,从去年开始,尝试自己承包土地发展,没想到首年种植就获得成功。


  伴随着菌棒运输车的轰鸣声,一车车黑木耳菌棒从仓储大棚转入到田间,卸货、运输、铺地膜、摆棒.......务工群众罗会碧和十余名工友接续发力,相互配合,一排排打好孔的黑木耳菌棒就有序“立”在地面上。


  这片地基上,像罗会碧这样的务工群众,大多都是本村或周边村寨的人,因为基地离家近,很多年过半百的群众或留守妇女都选择过来务工,得益于黑木耳种植,基地每年也能给周边上百名群众带来就业岗位,增加收入。

  “一年到头都在基地上干,干了好几年,都比较有经验,做起来也更加得心应手,一天我能摆放好几千个菌棒。”罗会碧说,摆菌棒是计件,多做就多得。



  据了解,除了凤仪村,木黄燕子岩等村的黑木耳也接续下田,首批种植的秋耳将在10月中旬采收上市,采摘期长达6个月。


  近年来,木黄镇立足资源优势,坚持把黑木耳作为助强村富民的特色产业来抓,帮助群众走向“短平快”增收致富之路。



  “今年,全镇计划发展食用菌700万棒,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450万,可有效带动400余名群众就业。”印江自治县木黄镇党委委员、组宣统委员吴文明介绍,通过反租倒包,大户种植的方式,木黄镇将深耕食用菌产业,让更多群众能够充分就业。


分享:
  • 上一篇
  • 下一篇
  • 相关信息
政务微信 微印江 政务微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