夏末初秋交替之际,人们旅游出行、家庭聚会、外出就餐等活动增多,加之高温潮湿阴雨天气,野生蘑菇生长旺盛,有些人总想尝尝鲜。金秋又是粮食丰收、瓜果成熟的好时节,各类丰富的食物备受人们青睐。夏秋季是食源性疾病高发季节,毒蘑菇中毒和微生物性食源性疾病发生风险增高,为减少秋季常见食源性疾病的发生,贵州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采购、制备烹饪、储存食物、外出游玩和就餐等方面做以下提示:
采购食品时应选择新鲜食材,不购买“三无”食品或超过保质期的食品。应在证照齐全、诚信规范的市场、超市或其它销售单位选购,不要在无证照摊贩处购买。
制备烹饪食物时一是少量多次制备食品,即做即食,尽量不吃剩菜剩饭。二是要注意清洁卫生。勤洗手、盛装容器/厨具和操作台要清洁、使用清洁的水。三是要注意生熟分开,加工和盛放生肉、水产品和蔬菜的器具要与熟食分开,使用后要及时清洗消毒;特别处理畜禽肉类和水产品类食品时更要注意,在冰箱储存时也要分隔存放。四是要烧熟煮透。加工禽、肉、蛋、奶等食物时要充分烧熟煮透。冰箱里存放的剩余饭菜、熟食再次食用前应彻底加热煮透。
储存食物时要注意做好防尘、防蝇、防虫、防鼠。做好的食品尽快食用,熟食一般常温下放置时间不宜超过2小时。不能及时吃的熟食/易腐烂的食物应及时冷藏或冷冻存放,生熟食品应分开储存,且不宜储存过久。生肉和水产品等食物储存时应先分割好,尽量采用独立封闭包装。
外出游玩时不要采食野生蘑菇,谨防毒蘑菇中毒。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毒蘑菇鉴别方法,在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毒蘑菇的方法和经验并不可靠,预防毒蘑菇中毒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随意采食野生蘑菇。
外出就餐应选择食品卫生条件好、信誉度高、证照齐全的餐饮单位,不在无证或环境卫生差的餐厅/食品摊点就餐。
注意预防米酵菌酸食物中毒。家庭自制发酵面米食品时①确保使用无霉变的原料;②浸泡时要勤换水,保持卫生,无异味产生,一旦发现粉红、绿、黄绿、黑等各色霉斑,就不能食用;③磨浆后要及时晾晒或烘干成粉;④贮藏要通风、防潮、防尘。
最好的预防措施是:①不制售、不食用酸汤子、吊浆粑等发酵面米食品。②湿米粉要冷藏储存且应在当天食用完。③不食用泡发过久的木耳、银耳及其制品,尤其隔天泡制加工的更不要食用。④泡发后的木耳或银耳应充分漂洗及时加工食用,若耳片不成形、发黏、无韧性或有异臭味的不要食用。
瓜果建议去皮食用,对于无需去皮、直接入口的水果建议用流动的清洁水洗净后再食用;冰箱中取出的瓜果,建议室温放置10-20分钟后再食用。
开学季到来,学校要落实《学校食品安全与营养健康管理规定》、《贵州省中小学、托幼机构及养老机构高风险食品目录》要求,严格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,加强学校食堂等场所的食品安全管理。
一旦进食可疑被污染的食物后出现恶心、呕吐、腹泻、腹痛等不适症状,应尽快就近医治。可立即采用手指/筷子/勺子等刺激咽喉部,帮助中毒患者催吐,同时留存进食的可疑食物样本,症状严重者应立即拨打120呼救。